人民网北京9月1日电 (记者栗翘楚)“我喝的饮料含有多少糖,会对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资料图】
为回应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日益升高的需求,近日,上海多家超市开始在含糖饮料区悬挂“红橙绿”含糖饮料警示标识。
近年来,“轻饮食”“低糖”“无添加”等新观念正推动着休闲食品行业风向的健康化发展。2022年底,新加坡全面实施含糖饮料分级制,通过A、B、C、D四个等级告诉消费者对应饮品的含糖情况,并取得一定效果,具有借鉴意义。
在国内,多级多地主管部门也都出台了相关政策,上海市疾控中心日前制定的《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试点应用及效果评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是其中之一,按照《方案》指引,上海在全市159家试点商超及便利店开展了含糖饮料调查项目,“红橙绿”三色标识就是此次试点工作的内容之一。标识通过简单、清晰的提示提醒消费者适当购买含糖饮料,帮助消费者规避高糖风险。
可以看出,《方案》的落地不仅将进一步引导当地消费者提高健康意识,倡导人们控糖饮食,也将促进国产饮品品牌在健康饮料赛道上持续加大研发力度,研发出更多符合健康理念的产品。
低糖选择成为消费新潮流
“加糖吗?您的饮品要几分甜?”如今的饮品店里,对糖分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对话之一。“三分甜、不另外加糖、零卡代糖”则成为了不少顾客的选择。这一现象背后,体现的是零卡、低糖、无糖在消费领域的逐渐风靡。
记者了解到,低糖、低脂之所以成为消费新风尚,与我国糖尿病发病群体年轻化趋势有一定关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其中2型糖尿病是主要类型,5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更高。
有关部门、机构制定了一系列行动、方案,意在引导消费者健康饮食。《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建议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控制到5%以下或不超过25g。《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也提出开展“减糖”专项行动,向居民传授健康食品选择和健康烹饪技巧,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提高消费者正确认读食品营养标签添加糖的能力。
在所有含糖食品中,饮料作为消费者最常见的消费品类,“减糖”“代糖”理念在该行业中发展颇为迅速。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15至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22.6亿元增至199.6亿元,预计2023-2027年将持续放量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748.9亿元。
市场规模不断攀升的背后,是民众对“健康”这一要素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增加。与之相对的,用户需求提升也一定会反促行业的进步。2021年,元气森林和江南大学合作成立元气森林减糖健康研究院,借助专业力量针对“糖”进行相关研究与科普。并在业内推出“0糖0脂0卡”无糖气泡水,与饮料业“无糖”趋势不谋而合。正确的决策自然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元气森林在2019-2021连续三年取得了增长。
三色标识提醒消费者别“超标”
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背后,有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更离不开监管各方的大力推动。此次《方案》在上海落地,就是一次有益尝试。
嘉定区疾控中心副主任马飞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商超投放的“红橙绿”三色标识,在消费者购买饮料时起到能健康提示的作用。除在试点商超悬挂提示标识,有关部门还会调查各超市周销量清单,对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上海市民对含糖饮料的危害认识、饮用习惯以及效果评价。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提倡“控糖”“减糖”的品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有市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色标识的推出让人们在选择饮料时更加方便,从薄薄的一张提示标识里,不仅能学到饮料含糖知识,也能时刻提醒大家保持健康生活。
其实,在国际范围内,政府部门参与控糖行动也有参照样本。以新加坡去年底开始全面实施的含糖饮料分级制为例,也是使用警示标识针对饮品含糖量与饱和脂肪含量进行饮料分级,通过四个等级的划分,提醒消费者合理购买含糖饮品。业内人士表示,该制度的初衷一方面,是为进一步放大消费者知情权;另一方面,也为众多饮料品牌提供产品研发方向,从供给、需求端同步推进健康饮品发展。
在中国,近年来在健康、绿色消费趋势下,各大饮品企业纷纷推出“无糖概念”产品。元气森林等新兴品牌深耕无糖领域,一系列产业获得消费者喜爱;而农夫山泉、健力宝,以及碳酸饮料的两大巨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也相继布局无糖饮料赛道。推动无糖饮料的类型往气泡水、茶饮料、健康饮料等多元化方向延伸。
业内人士表示,《方案》的落地,是对“减糖”行动的又一次助力。从企业角度来看,“红橙绿”标识不仅对于推动无糖饮料的进一步研发、满足注重健康和品质的年轻群体需求有积极作用,又与饮料业“无糖”大趋势不谋而合;从社会角度来看,《方案》是顺应时代,利好消费者、行业、社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低年轻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推动唤醒全社会的健康饮食意识。
可以预见,饮品行业在“健康”大趋势的推动下,或将进入更高标准时代,为消费者提供更健康的饮料产品。
“无糖”背后口感与品质需兼得
传统的无糖饮料虽因“无糖”避免了甜腻感,但同时口味也受到了限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国际饮品厂商很早就在尝试。可口可乐、雀巢等巨头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在中国先后推出“无糖”的零度可乐等相关产品,经过在中国市场多年深耕,收获了一大批消费者。
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后来居上?业内人士表示,“好吃”永远是消费者对饮料的最大诉求。在健康饮品这片红海中,中国企业必须兼顾健康与美味,加大创新投入、推动科技攻关,研发出更多代糖材料与方法,让零食做到“减糖”不“减味”。仔细观察,以元气森林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们”也正是循着这个方法不断前进,开辟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我们洞察到消费者在产品选择时对产品要求越来越高。同类型产品,消费更倾向于选择天然配料的产品,也更倾向于配料表更短的产品。对此,我们在原料选择、用量配比、产品工艺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为用户创造出更多健康、美味的产品。”元气森林相关负责人介绍。
继续围绕食品饮料及快消品供应链布局,致力于寻找原料更优质、工艺更先进的产品,构建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在更大范围内树立国货品牌,这是元气森林的方法,或许也是其他中国饮料厂商可以借鉴的一个可行之策。
当前,处在转型之中的“舌尖经济”对企业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业内人士呼吁,期望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将“红橙绿”三色标识可以推广至更多品类、更大范围,为国民健康饮食探索解决方案。
(责编:罗知之、吕骞)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