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大会召开。据介绍,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7年来,以实施重大创新任务为抓手,各成员单位在对接政府与行业需求、开展学术交流、打造共建平台、协同创新攻关、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务实合作,显著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水平。新成立的京津冀数字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热杂果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团队、河北省(承德)板栗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种猪繁育技术创新中心等9个协同创新平台,为京津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示范引领携手研发
(资料图片)
联盟充分发挥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共同体的平台作用,发挥联盟内农业信息化、生物育种、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科技优势团队和学术带头人的资源优势,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暨智慧农业创新院士论坛”“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青年论坛”等学术论坛、项目研讨等会议57场,线上线下参会人数累计达72.4万人次。
近年来,石家庄市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同时,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石家庄市农科院连续4年举办“中国·北方农业(蔬菜)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10个省(市区)的3789个蔬菜新品种在该院赵县试验基地示范展示,其中352个蔬菜新品种实现转化推广。今年种植了8省市32个育种单位提供的叶菜类、番茄、黄瓜、辣(甜)椒、瓜类、豆类、花菜类等蔬菜品种1066个,应用了蔬菜基质栽培、节水高效生产、绿色防控等七个方面多项京津冀区域先进科技创新成果。
“通过京津冀协同创新,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多元化的需求还有诸多难题需解决。”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田国英说。
近三年来,联盟成员单位联合申报“环京津蔬菜产品安全生产与供应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京津冀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京津冀农业生态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天津市、河北省科技计划和北京市京津冀区域协作创新专项等项目1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2.9亿元,有效保障了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稳定发展,取得良好阶段性成果。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京津冀三省市农科院通力协作,发挥牵头引领作用,联合联盟成员单位,充分发挥科学家、科技推广工作者、基层科技骨干等人才集中和分工协作优势,围绕区域农业产业以及城市发展对农业科技需求积极开展合作创新,取得了众多成果。如围绕京津冀典型农区开展输入重金属检测分析和示范工作,获取了监测数据,构建起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高风险区识别技术体系,为加强京津冀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一体化”解决方案制定,提升京津冀地区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联盟成员单位还联合开展技术研究,建立了大白菜轻简化节水技术模式、番茄自动化无土栽培节水模式、主要果树和高品质蔬菜优质丰产水分高效利用灌溉技术方案,建立了示范园并开展大规模推广应用,实现了京津冀农业区蔬菜、果树的节水、优质、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依托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实验室,联盟成员单位围绕农产品和环境污染物风险评估、农产品溯源、生物毒素分离鉴定等开展深入研究,明确了京津冀地区苹果、梨、葡萄、桃4种大宗果品及鲜食蔬菜和食品接触材料的主要危害因子及其风险水平,构建起了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特色果品溯源技术。成果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促进京津冀农业绿色安全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共建科研示范基地
实现成果就地转化
据介绍,联盟各成员主体通过共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三年来,联盟新建了“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创新示范基地”“果蔬病虫草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鱼茶循环养殖基地”“高海拔地区草莓苗木繁育基地”等示范基地。联合在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石家庄等京津冀70余地开展创新成果的集成示范应用,其中设施蔬菜生态环境智能调优控制技术及装备项目,在石家庄、廊坊、沧州、衡水、邯郸等7个设区市18个设施蔬菜生产县累计推广面积20.8万亩,亩节支增收1871元,新增经济效益2.44亿元,节约水资源366.91万立方米。
“强化协同创新,整合优势资源,努力建设一支成果就地转化,项目直接落地,服务持续跟进的农业科研队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说。
与此同时,“北京农业科技大讲堂团队”还建立了直播服务平台,承接起张家口“张垣农业”网络大课堂和天津市“津科助农”公开课全年农业技术服务工作,为两地组织技术直播64场次,服务10余万人次,在京津冀农业保产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康会敏)
(责编:王仁宏、陈键)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